前日翻到一本民国时期的《食疗纂要》,泛黄的纸页上用小楷写着:“桑椹甘寒,滋肝肾之阴,熄内动之风,颤证日久者,当奉为常食。” 这让我想起多年前有一位帕金森患者来咨询,老先生手抖得连筷子都握不住,王医生建议他尝试每天吃一点桑椹膏,半年后复诊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好消息,能自己端碗吃饭了!今天就单说桑椹这味药,探讨一下它为何能成为帕金森患者的食疗良方。
一、桑椹的止颤密码
帕金森患者的震颤、僵直,在中医看来多是肝肾阴虚、肝风内动所致。肝肾好比大树的根系,若根系枯萎,枝叶便会摇晃震颤。而桑椹入药,最早见于《神农本草经》,被列为 “上品”,称其 “主伤中,五劳六极,赢瘦,崩中,脉绝,益气力”。
清代名医王清任在《医林改错》中特别提到:“桑椹色黑入肾,味甘入脾,液浓入血,能充肝肾之阴,化而为精,精足则髓满,髓满则肝木得养,风自平息。” 这段话点出了桑椹的核心功效 —— 通过滋补肝肾之阴,从根源上遏制肝风内动。
展开剩余70%公众号-帕病痉症
我曾对比过《本草纲目》《本草经疏》等十余部医书,发现古人对桑椹治疗 “振掉”“震颤” 的记载高度一致,都在强调其 “不燥不腻,滋阴而不碍脾” 的特性,这对于脾胃功能本就虚弱的帕金森患者十分友好。
现代医学研究也在古人的经验上做出了不一样的解读。桑椹中含有丰富的花青素、白藜芦醇及多种氨基酸,这些成分可以促进脑内多巴胺的合成与释放,而多巴胺缺乏正是帕金森病的核心病理机制。更难得的是,桑椹中的多糖类物质能保护神经细胞,延缓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退化,这与中医 “滋肾填精、濡养筋脉” 的理论不谋而合。
二、“古法今用”——桑椹怎么吃?
《遵生八笺》的记载中发现,明代养生家高濂特别推崇“桑椹蜜膏”。他记载的做法是:“取新鲜桑椹五斤,捣汁去渣,慢火熬至稠膏,加白蜜一斤收膏,每日空腹用温酒调服一勺。”据说可以让手抖幅度减轻和夜间抽筋的次数减少。
清代《食医心鉴》中的“桑椹粥”:“桑椹干三钱,山药一两,粳米五钱,共煮为粥,加少许冰糖。” 山药健脾助运,能防止桑椹的寒凉伤胃,粳米补气生津,三味搭配,既守滋阴之本,又顾护脾胃之气。适合脾胃功能较差的帕金森患者。
新鲜桑椹上市的季节,还可以试试《随息居饮食谱》中的方法:“鲜桑椹洗净生食,每日三次,每次三钱,空腹食之。” 但需注意,鲜桑椹性偏凉,若患者有腹泻、腹胀,可在食用前用温水泡温,或加入两三片生姜调和。
三、吃桑椹的禁忌与配伍
《本草害利》中特别警示:“桑椹,脾胃虚寒作泄者勿服。”这一点尤为重要。
此外,桑椹的配伍也有讲究。若帕金森患者震颤明显伴头晕目眩(属肝阳上亢),可加菊花、枸杞同泡;若伴有腰膝酸软(属肾精亏虚),可配杜仲、菟丝子;若兼有失眠多梦(属心肾不交),可加酸枣仁、远志。这些配伍思路均源自《本草新编》中 “桑椹得他药而功益彰” 的理论,临床应用时需根据患者具体症状调整。
温馨提示:以上方剂需在医师的指导下服用,切勿擅自服用!
想起那位用桑椹膏改善症状的老先生,他曾说:“吃桑椹不像吃药那么难,倒像每天给自己一点盼头。” 这句话让我深有感触。中医食疗的意义,不仅在于缓解症状,更在于给予患者主动调理的信心。
当然,桑椹再好,也需在辨证的基础上使用,建议帕金森患者在尝试前咨询专业医师,根据自身体质调整用法用量。
窗外的桑树又结果了,紫黑的果实挂满枝头,像一串串凝结的肾精。或许,大自然早已把治愈的智慧,藏在这些寻常草木之中,等待我们用心去发现。
公众号-帕病痉症
发布于:北京市炒股加杠杆去哪儿办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