苏三五进华门 歼二十待出鞘
说起苏-35引进的来头,得从空军装备的缺口说起。上世纪九十年代,中国空军开始发展第三代战机,那会儿苏-27进入中国市场,沈阳飞机厂模仿着也搞出了歼-11系列,算是主力机型了。不过,美军那边F-22已经服役,F-35也快实现大规模生产,日本韩国也在排队买货,空军的压力可不小。
近段时间南海局势挺紧张,2016年美航母群过来晃了晃,中国正需要点硬货来远程应对。苏-35作为四代半的佼佼者,搭载117S发动机,推力矢量技术带来灵活操控,航程能达到四千公里,而且Irbis-E雷达探测范围广,能同时盯住30个目标,正合咱们的需求。
谈判拖了好几年,俄罗斯最开始担心中国会逆向开发,硬是要求卖48架,后来也就妥协了,给到24架。第一批4架在2016年底运到湛江,2017年又送来10架,到了2018年底基本都交付完了。
空军迅速行动,把这些飞机编入南部战区,用来巡逻南海,还协助轰-6K护航,实战测试效果杠杠的。这批飞机不仅补充了空中力量,还为国产发动机和航电系统提供了宝贵的经验,WS-10发动机逐渐成熟,达到13吨推力,成功替代了俄罗斯的设备。
为啥非得买呢?歼-20虽然2011年1月就搞了首飞,但测试时间长,直到2017年才正式列装。空军主要还是靠歼-11B和歼-10A,前者是基于苏-27改的,航电实现国产,已经达到了四代水平;后者单发机动灵活,不过早期的可靠性还挺一般。歼-8就转做拦截用,歼轰-7主要负责低空轰炸任务。
面对美军隐身机,这些兄弟们动力不足,苏-35一到,机动性超强,攻角能达到120度,还有8吨挂载空间,配备R-77导弹,实力不容小觑,帮空军扛起了大梁。俄罗斯能顺利卖出去,挺高兴的,这是他们第一笔苏-35出口订单,生产线终于启动了。
中国嘛,花钱买份保险,万一歼-20推迟了,也不至于空着手。没想到空军发展得飞快,到了2018年,歼-20第二批开始装备,隐身涂层、DSI进气道、复合材料达到20%,雷达截面变小,霹雳-15射程达200公里,先发制人。一开始,苏-35的事儿就变得不那么单纯了,俄罗斯想再卖点订单,可中国却不着急了哩。
中俄双边关系越走越近,联合巡逻从2019年开始搞,到2025年8月,已经是第五次了,舰艇飞机一块儿转悠,合作挺稳当。不过在军贸方面嘛,中国自家搞自主研发的路子也是越走越宽。引进苏-35以后,空军体系也升级了不少,歼-11B换装了WS-10引擎,歼-10C装上AESA雷达,探测范围达250公里。
当初俄罗斯还挺担心的,怕中国抄袭,比如之前苏-27变歼-11B,苏-33变歼-15那回事。不过合同签得很严,24架没涉及技术转移,中国也没全照抄,更多算得上借鉴。空军用苏-35来练手,积累经验,还为歼-20的后续发展打基础。
简单说嘛,就是技术交流加市场竞争,中国空军从初学者变成了行家里手,俄罗斯也得适应这个新局面。到2025年,苏-35在中国的服役基本稳固,维护能搞本土化,但是要推销新品?门都没有开,毕竟中国的视野更宽广啦。
俄推销频频试 歼二十势如虹
俄罗斯交付完苏-35后,也没歇着,早在2018年底就开始打探销第二批的可能。到了2019年6月,俄方正式报价,吹得天花乱坠,强调苏-35飞行灵活,电子战吊舱牛逼,甚至说能当预警机用。不过中国空军看过评估之后,觉得不太划算。
歼-16已经进入大批量生产,是在歼-11BS基础上改进的双座多用途战机,配备的AESA雷达比苏-35的被动阵更先进,搭载鹰击-12导弹,射程达到400公里,打击地面和海面目标都非常厉害。歼-20不用多说,2016年在珠海航展上首次亮相,展现出垂直爬升的实力,隐身设计让苏-35的雷达很难探测到。
俄罗斯推销的底气也从一开始的热情变成了试探,到2020年莫斯科航展,苏-57成为焦点,苏-35反倒少提。两国的矛盾在联合演习中体现得很明显,2019年阿拉山口的对抗里,苏-35忙着拉机动,歼-20则能远距离锁定,对比之下,数据互换让俄方不得不承认自家隐身性能还差点儿。到2021年“西部联合”演习时,歼-20伴飞Y-20,数据链一路共享,苏-35也在旁协助,但俄方感叹,自己的锁定速度比以前快得多。
歼-20发展得挺快,2017年3月第一批6架送到北部战区,2018年2月又有第二批在高原上训练。不停地更换发动机,起初用的是AL-31F,到了2019年换成WS-10C,推力达到14吨,2020年在高原试飞表现挺稳定。配备了霹雳-15导弹,射程达300公里,比R-77还远一些。至于苏-35,虽然外挂挺多,但隐身性能比不过歼-20,性价比也不如。
俄罗斯也清楚,中国不仅仅是采购飞机,还在打造整体体系,歼-20的指挥僚机挺厉害,多域作战能力强。推销的频率慢了很多,2023年莫斯科展上,苏-35在边角位置,也开始积极推销给伊朗。
到了2024年,俄媒评价歼-20,觉得它在隐身和信息化方面是领跑者,而苏-35的模拟难度还是挺高的,难以轻易被破掉。歼-16也补充了空中力量,在2017年7月的阅兵上,三机队挂满了KD-88空地导弹,实打实展现了多用途的实力。拿俄罗斯苏霍伊和中国的战机一比,性能差不了太多,不过中国的“徒弟”都已经超过了“师傅”。
事情尘埃落定,关键也不全是因为歼-20,苏-35自身的局限性也得掂量。再厉害的四代半飞机,也比不过五代隐身的碾压优势。俄罗斯开始转向其他国家,2024年阿尔及利亚接受了第一批,而到2025年,伊朗也在谈J-10C的转单事宜。
中国空军在2022年歼-20的数量已经超过200架,2024年预计达250架,2025年则有望突破300架。双座S型飞机在7月进行测试,配备了数据链指挥无人机的系统。这些推销活动都没有取得太大进展,俄罗斯也逐渐明白了中国空军的自主发展能力。
纠葛尘埃定 国产空军兴
空军装备的更新换代就像换挡提速一样,歼-20的产量迅速增长,生产线也忙得不亦乐乎,激光焊接技术用来组装翼梁。WS-15发动机预计在2024年正式服役,推力达到18吨,具备超巡1.5马赫的性能,无后燃喷流更稳定。未来的联合作战中,歼-20掌控节奏,歼-16开展任务,导弹同步发射。
歼-10C的表现相当不错,2015年首次试飞,到了2017年的阅兵中亮相,2018年进入值班。配备AESA雷达,探测距离达250公里,还挂载了PL-15导弹。巴基斯坦采购了36架,单价在4500万美刀左右。空军的“三剑客”中,歼-20负责制空,歼-16多用途,而歼-10C则以经济实惠占优势,累计生产了800架,四大方向都稳扎稳打。到了2024年,中美会有模拟对抗,歼-20的性能非常精准,苏-35则用诱敌战术,展现跨代的飞跃。
今年俄罗斯市场重点展示苏-57,到了2025年,伊朗放弃了苏-35,转而谈起J-10C,革命卫队也确认了这个动向。到2025年进行的联合演习中,歼-20占主要位置,苏-35帮忙配合,双方也在交流中互相学习。空军逐渐走向自主,东海和南海的部署也变得更为稳固。
2025年9月,为抗战80周年举行的阅兵中,12架歼-20进行了检阅,歼-16也挂满实弹,展现了多方面的作战能力。歼-35A首次亮相,从2023年9月完成首飞,到2024年11月在珠海展出,是一款中型隐身飞机,成本相对较低,产量也比较大,能与歼-20配合使用。空军目前有两款五代机,在全球都属于第二梯队,隐身技术体系也逐步完善。
各机种之间实现了高低互补,老旧机型逐步被新一代替代。歼-10C起到替换歼-7和歼-8的作用,年生产大约40架,单位飞行小时成本在12万左右,而歼-20的成本高达40万。警戒任务由苏-35担负,隐身的歼-20掌控空中优势。俄罗斯虽然一再向中国推销装备,好些都被挡在门外,但中国空军稳步领跑,逐步转变思路,从“借梯上楼”到“自己盖楼”。苏-35提供技术援助,国产装备逐步成为主导。俄罗斯的现实让人清醒,展示了中国空军不断前行的决心。中国在空天战略格局中,占有重要一席。
炒股加杠杆去哪儿办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